close

蕭偉富

B10433327

指導老師:楊裕富博士

現代設計-勒·柯比意- 薩伏伊別墅

 

20065261112191839  

  由瑞士建築師勒·柯布西耶和他的表弟皮埃爾·讓納雷,在1928年和1931年之間建造,使用鋼筋混凝土。
  柯比意特別強調說:「如果你站在草地上,你無法遠眺,況且草地又濕也不宜居住其中,否則會有害健康;所以,房子的真正的花園不應該在地面上,而應該是距離地面三米半高度之處;這就是一塊土地乾爽且有益健康的空中花園,同時從這裡可以比你在底層看到更遠的鄉村景緻。」
  其運用柱子把底層挑空讓綠色空間(草原)導入建築物下方,而與自然建立親密的關係,而且又能讓人當作停車的空間,是一個類似於門廊效果的設計手法。
  這棟建物塑造一種緊密簡潔的立方體,反應內部空間的單純性,為了更能增進外部平面之整體感、減輕量體的笨重感使視野更加的寬廣,就把牆柱分離也方便做水平之帶狀窗戶,將建築結構的限制減至最少。

 

表現手法:

  包背空間之牆與承重之結構分離。獨立柱自地面直伸向二樓「此座別墅離開了地面,而懸浮於半空中。而庭院則舒展於其下。」柯比意將住宅與其周圍劃清了界線。同時將綠色空間導入建築物下方,與自然建立了新的關係。

  呼應立方體住宅之構想的平屋頂。由於新材料的使用,在構造上已可為了保護屋頂免於濕氣之害,將雨水經由中央集中、排水。柯比意利用平屋頂開闢了屋頂花園,藉著此種手法,是自然不破壞立體幾何型態所具有之精緻感,而被導入人的生活環境中。

  水平之帶狀窗戶更能增進外部平面之整體感,並且是構造系統中一項合理的表現(表現各種建材之真實性)。在型態與空間之要求上完全不同之建築物(如國際聯盟總部計劃案及Savoye別墅)竟然採行了同樣形狀的帶狀窗戶。由此說明了在當時,內部空間與外部型態之一致性對柯比意而言,其重要性比不上特殊幾何學之應用。

  立面設計的自由。骨架中負責承重的柱子設置於建築物的內部,這對於彈性的平面有直接的影響。而開窗得以環繞著建築,自一面延續至另一面。

  內部平面計劃的自由因框架結構的使用而成為可能。在Savoye之各層平面中均可清晰的看出此「自由平面」。把支持之機能集中於構造框架上,即可將各層之牆壁設置於不同的位子,牆壁之安排只要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柯比意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新建築五點」

1.底層挑空:主要層離開地面,讓花園延伸進架空部分以擴大其面積。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房屋懸於空中,離開地面,」而庭園伸展於房屋下方柯比意把建築與環境區分,把綠色空間置於建築物之下,與大自然建立新關係。

IMG_3149  

 

2.自由平面 : 承重柱與牆分離將支撐的機能完全集中在骨架結構上,使骨架結構所促成的內部空間不受拘束,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此建築不使用承重牆並根據需要安排隔斷。

villa-savoye-main-floor-plan  

 

3.自由立面:建築立面僅當作建築的外表皮進行設計,不受結構方面的制約為自由平面在垂直面上的必然結果。

IMG_2990    

 

4.水平帶狀窗:以拉窗形成一條很長的水平窗代以橫帶窗之關念來增進外觀之調合,而且是構造系統中一項合理的表現,並提供自然的照明和通風。

1380788387-386123037_l  

 1207232947135_000  

 

5.屋頂花園:恢復為建築物所侵佔的地面,使其保持綠化。把自然的景色帶到居住的環境之中。

20065261112191839_3  

 

 

現代設計美學設計分析:

1.統一(集中):在四個立面都以拉窗形式形成水平窗帶,窗帶的分割也有大小及比例,但是總觀二樓也形成一種統一穩定感覺。

 

villa-savoye-ground-floor-plan  

2.平衡(對稱):上圖為薩瓦伊別墅的一樓平面圖,在井然有序的柱子排列裡,可以看到一個半橢圓形的牆面所圍封的空間,為對稱的手法。

3.韻律(漸進):同樣以一樓來看,利用等距的柱列形成一種穩定的韻律感。

 

 

villa-savoye-main-floor-plan  

4.和諧:上圖為二樓平面圖,可以看出在空間的隔間上方有正方形,或有比例關係的矩形,互相搭配形成一種和諧美感。

 

villa-savoye-roof-floor-plan  

5.對比:上圖為屋頂樓層平面圖,也就是所謂的空中花園,恢復為建築所侵占的地面,上方的局部弧線牆和下方垂直水平的牆面也形成一種對比,在同一個空間感受不同圍封效果,一種以將主要量體脫離於地面層的照片,讓建築似乎像漂浮在空中,和上方的量體形成一種對比,使建築多了幾分輕盈感

 

後現代設計-瑞士再保險總部

 

唬瑪莉街 30 號 ( 瑞士再保險總部 ) ,一座十分傑出的建築物,不但外型優雅,而且講求高科技與環保,可說是未來建築的典範。

大厦首兩層為商場,最頂的二層是 360 度的旋轉餐廳和娛樂俱樂部。每層的直徑隨大厦的曲度而改變,直徑由 162 尺至 185 尺 (17 樓 ) ,之後續漸收窄。

大樓的中央是巨大的圓柱形主力場,作為大樓的重力支撐。大樓表面由雙層低反光玻璃作外場,減少過熱的陽光。裡面有六個三角形天井,作用是增加自然光的射入,因為大樓的旋轉型設計,所以光線並非直接照射,光線由每層旋轉型的樓層則照,有散熱的功能。另一方面,新鮮空氣可以利用每層旋轉的樓層空位,通遍全座大樓。

大樓採用了很多不同的高新技術和設計,是現今業介的特破,發展商能不介意巨大的建築費用,使這座建築力作能成為現實。新的設計技術,長遠來說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發展。

 

這棟大樓由英國著名建築師佛斯特 (Norman Foster) 及其手下的名將 Ken Shuttleworth 設計。

由英國著名的建築家諾曼佛斯特 (Norman Foster) 為首設計,被戲稱為「色情小黃瓜」的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 (Swiss Re Tower) , 2005 年擊敗其他 5 名競爭對手,獲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頒發代表英國建築界最高榮譽的史特靈獎 (Stirling Prize) 。諾曼和他的公司獲得 3 萬 5930 美元獎金。

這個建築外形從立面來看,採用了一個彈頭狀的造型,而從平面來看,則是採用了原形的構成。

雖然這個建築物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個比較尖銳的「蛋」,在周圍的古典城市風格中,從許多的垂直與水平線條跳多出一個曲線造型,我覺得是很有趣的。

而這趣味的造型,更有「英國小黃瓜」這種有趣的稱呼
 

 

1.色彩的感受

 

在建築物立面採用了大量的玻璃牆,牆面有時會反射出周遭景觀或是天空,帶出不同的顏色。

而原先的玻璃採用了藍綠色以及深藍色,配合音色與黑色的結構,這種冷色系、深色系的組合,深深的表達出了現代感,跟周遭環境配色比較之下,是非常突出的一個現代建築物。

 

 

 

 

2.質感

 

這一棟建築物給我的感覺很通透,就感覺上是給建築物穿上薄紗;又好像是在這邊有一顆很堅硬的鑽石,給人很堅固的感覺。

而且材質色彩上的調性與整體性我覺得用在這一棟建築物,帶出了現代與流行感,我覺得是很不錯的。
 

 

3.紋感

這一棟建築的結構,是由菱形的格子組合而成,由建築物底層起,就有幾條暗色的玻璃帶,以螺旋狀環繞著建築物,一路向上直達建築物頂部。

我覺得這不單單是這種建築其妙的視覺表現而引出的螺旋狀紋路感,就像設計美學中有提到的,遠看是建築物表現出的紋路感,近看又表達出了菱形狀構成的質感與另外一種不同的紋路感,這種雙重效果是很有趣的一種手法。

 

 

 
 
 
 
 
4.量感

這棟建築物是一個整體性的量體,造型如子彈,帶有一個尖端的頂,拉出了整棟建築物的量體感。

這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把一個原先是圓球體的建築物給拉長了,圓頂的尖端,整體的造型,讓我感覺這一棟建築物有種「動態的量感」。

 

 

 

以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原則來分析

1.統一(集中)

 

簡單來說,這一棟建築物的統一方面有「材質、造型、結構」,同樣的玻璃外牆、帶出平衡感與對稱感的建築物造型、菱形堆砌而成的結構,大量的重複這種設計原則,在設計美學中有提到,大量的重複只會造成單調感,但是在色彩上帶出趣味感,讓這一棟建築物帶出了視覺上動態的趣味感。

 

 

2.平衡(對稱)

 

這棟建築物用了很多對稱的概念,平面是對稱的、立面是對稱的、建聯就築物造型也可以利用一個中心垂直軸來表現旋轉式的對稱手法。

而且這棟建築物像是材質、色彩律動感、建築造型等等,所有的構成條件元素加起來,這些手法形成了這一棟建築物視覺上的平衡感。

 

 

 

3.韻律(漸進)

 

這棟建築表現出最大的韻律感莫過於菱形的構造與不同色彩形成的窗帶,以最直接的手法,表現出了最直接的視覺上的漸進感、韻律感與趣味感。

雖然造型表面看似平整,立面的立體感較為低落,但是整個建築物獨特的造型讓視覺上有了方向性,就如同長起來的高塔,又像是巨蛋拉高了,這種手法,從最底層慢慢往上變寬,又很快速的直接變窄變尖銳的收頭,帶出了建築物視覺上的漸進感。

 

 

4.和諧

 

在西方美學體系裡面,這種菱形構成的造型元素,有一定的數值關西,這種統一且連續的菱形構成與建築造型,讓這棟建築物形成了同一種調性,在造型與構成元素這兩方面上,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點,進而產生了和諧感。

 

 

 

5.對比

 

對比方面,最顯著的就是在材質上使用不同的色系,尤其是窗帶與結構、造型的部分,窗帶使用了兩種不同的色系,產生了視覺上色彩的對比感。

主要結構結構與整體建築外牆結構,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結構型成,一個是大型的主要結構,一個是小型的次要結構,形成了對比感。

造型上,以下盤沉穩,上端輕巧,形成了對比感。

 

 

 

 

台灣本土建築

路義思教堂

DV017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LUCE-CHAPEL  

現代設計-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是位於台中東海大學校區內,1954年陳其寬和貝聿銘合作此一建築案,1956年8月之後教堂的一切事物都由陳其寬負責。

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台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

教堂外觀由四片面組合,於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與屋脊,兩邊為直線,所形成的曲面,稱為圓錐體(Conoid)雙曲面,使屋簷曲線更具有美感。由於曲面內部應力沿曲度方向進行,使內部無彎折力產生,曲面厚度遂可減少,內部增加交叉的補助小樑,用以承受複雜的結構力量。

教堂結構材料最初擬議採用磚砌牆面,後擬改為木造,最後才決定採用具可塑性的鋼筋混凝土。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磚瓦,採用黃色富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樑,構成形狀呼應的視覺美。瓦分為兩種,每隔一層瓦上有凸出的釘頭,借此釘頭形成的線條,來增強雙曲面的曲度。

在色彩上採用黃色,附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在彩度及明度上都較高。

室內外材料質感強烈     

而室外遠看是紋感     

建築物的量感上輕下重

 


1.統一(集中)

 

路思義教堂

 整體外觀也有做材料上的統一,並有方向性的向中間集中

 

2.平衡(對稱)

3961843389_d0be21c2c1

 左右對稱、達成平衡

 

3.韻律(漸進)

cgm4bd4e8e033e5ada589bf97f9c355c525603  

 

  弧線的雙曲面形成一種漸進的韻律感

 

4.和諧

 

外型也是較簡單的造型元素,一體成形,在理性的數值關係形成美感,達成和諧

 

5.對比

外觀量體形狀下大而飽滿,上小而細長,材料方面有實牆、玻璃,也形成虛實之間的對比,因為是教堂有直直朝上,突顯上面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oyo960822 的頭像
    fooyo960822

    fooyo960822的部落格

    fooyo9608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